65年历史的继昌号告诉你,斗湖那富得流油的黄金时代有多风光?

陪伴着一代又一代斗湖人长大的继昌号,最终也敌不过时代巨轮的碾压,缓缓退出斗湖人的视线,正式走入历史!

这家拥有超过60年历史的老洋货行,自英殖民时代就开始营业,见证了沙巴加入马来西亚之宝贵一幕、见证了斗湖与印尼贸易最巅峰的黄金时代、见证了那富得流油的木山时代、更见证了那遍地开花的可可与油棕黄金时代,可谓看尽了斗湖一路走来的沧桑与繁华!

1947年斗湖鸟瞰图

身为斗湖历史进程见证者的继昌行,最终仍无法逃过历史本身的规律!这是相当令人惋惜、但也确实无可奈何的一件事!

因此,本台采访了当年继昌号创始人,已故陈继昌老先生的长子,陈炳光,以了解继昌号这家拥有超过60年历史之洋货行之历史,并从中可以看到斗湖与印尼贸易的黄金时代到底有多风光无限!

继昌号如何开始?

陈炳光先生透露,1953年斗湖市区大火后,英殖民政府在柯哈拉路(位置大约为现今的东荣家私)修建了临时店铺,让在大火蒙受损失的业主在此继续经营其生意,直到街道重建工作完成(即现今的Dunlop街和Chester街)。

柯哈拉路临时店铺。继昌行于1954年在此开业!(图片:Kee Hamid Sulaiman老先生)

而陈继昌老先生当时帮斗湖富商,已故William Thien老先生工作。而William Thien老先生因有感于他在平日工作所表现出来的诚信与勤劳,因此特意把自己手上的一家临时店铺送予陈继昌老先生,经营贸易生意。继昌号就此于1954年正式开业!

随着街道重建工作的完成,继昌行随后也迁往丹洛街(Dunlop Street),然后再迁往车士打街(即继昌号现址)至今。

丹洛街(Dunlop Street)
(图片:Kee Hamid Sulaiman老先生)

斗湖印尼贸易黄金时代到底多风光?

早期,斗湖与印尼的贸易以椰干和来自马鲁古群岛的香料为主。那时候,来自印尼的商人会将椰干或香料卖给如继昌行等贸易商行,然后再向继昌行购置碗碟、餐具、钟表、金器等物品,带回印尼贩卖。(这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物物贸易)

而继昌行则将椰干及香料转卖给斗湖投盘商,如德源公司,而德源公司等投盘商则将从各个贸易商行所收集得来的椰干及香料装上大轮船,运到国际贸易集散地:新加坡。然后,这些椰干或香料则会从新加坡再转运至世界各地。而投盘商也会在新加坡进行物品采购,再将这些所采购的物品运返斗湖,再把这些物品卖给继昌行等商行,以转卖给印尼商人。

1960年代,斗湖就已经籍着自己身处马印边境的地理优势,成为了本区域非常重要的一个商品与原料集散中心,老早就已加入国际贸易圈中!

他告诉小编,他曾经背着一大麻袋的印尼盾现金,独自骑着脚踏车到继昌行。当然,那时候的治安不像现在一般那么败坏,仍然非常太平!

陈炳光先生回忆道,他年少之时就在父亲店里帮忙,客人多得应付不来,人来人往,非常热闹!那时候,他也必须天天去码头看看有没有他们的货船靠岸。那时候的码头天天都有数十艘船等着靠岸卸货,非常热闹!

每当卸货之时,各个商贩都会忙得不可开交,忙着把自己的货物迅速运到自己的店内!

这就是斗湖贸易的黄金时代!

从中可以看出,只要成为货物或人流的汇聚地,此地必将兴旺!或许斗湖未来的发展可以此出发点进行思考!

斗湖1950年代码头,当时与印尼的物物贸易相当兴盛!(图片:Haji K.S. Hamid老先生)

成功秘诀:诚信为本!

那个年代的贸易,真的只和你讲个信字!或许这是现今尔虞我诈,而法律为了杜绝欺诈而日益严苛的社会所严重缺失的!

陈炳光先生说,继昌行当时拥有数十艘货船。有些来自印尼的商人因为手中没船,也没资金购买船只,因而会向继昌行借船。最让小编诧异的是,他们完全是口头承诺,没有合约、没有借据,就连个证人也不需要,那素未谋面的印尼商人就可以开着继昌号的船到其他地方采购物品!

停泊在斗湖码头的布吉斯(Bugis)商船

然后,他们会在所约定的日期到码头交接,那位印尼商人把所采购的物品与船交予继昌行。所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或许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当然,偶尔也会有人失信,但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的商贸人士还是奉行着”言必信,行必果“的信条,在这片海域活动!而那些失信的人其实也得背负着不守信用之恶名,肯定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上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斗湖贸易活动也没有60与70年代般活跃了!进入2000年以后,继昌行虽仍能维持经营下去,但其贸易量却已远远不能和最巅峰的黄金时代相比!

最终,继昌行在经营者老迈,且后继无人的情况下,完成了其对斗湖,乃至于整个国际贸易体系的使命,最终缓缓走入历史!

继昌行

这是否意味着,老式杂货店在面对电商或霸级市场的冲击之下毫无生存之余地?

小编的答案是,不是的!走入继昌行,老板和员工们对小编投以慈祥和蔼的笑容,这就是这些老杂货店所独有的人情味!虽然没了方便,但也多了一丝温暖和回忆!而且,这里也有一些连霸级市场或电商都没售卖,却确实有人使用的物品。

小编不得不提店内两位元老级员工。她们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该店服务至今。只是很可惜,她们不想曝光,所以无法为她们拍照。

她们得知采访该店历史的来意后,就非常热情地拿出该店的一些“镇店之宝”给小编看,有些甚至已摆放在该店有数十年之久!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所以小编也在此公开这些”宝物“,与大家共赏!

调奶器
六虎牌(客家牌)
40年前的松鼠木材蜡笔
爸妈的联络簿,搞不好爸妈就是通过这本联络簿认识的!
继昌行老老板亲手画的“鱼虾蟹”(俗称“虾公捞蟹”) 。虽时代久远,但颜色仍然相当鲜艳!